为什么人要到世界上来走一遭?人不是来享受的。来一次总得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。一个人,不管他所处的地位如何低下,环境如何不好,只要有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和努力,不放弃坚持,一定能得到他所要的东西,这就是人生的价值。这样才无愧于人生,没有白走一趟。
——石楠
苦难的岁月
有一种岁月,号苦难。1938年10月17日,石楠先生出生于太湖县李杜乡笔架山下石家樟树屋的一个贫困家庭,笔架山这注定了先生与文学创作的缘份;先生8岁开始捡木梓、放牛、割草、挖野菜……1951年在扫盲夜校学习3个月,1954年在辛仓小学插班学习,寄宿在校,靠老师凑钱买的一床苏联大花被被套取暖;1955年以黄镇区第一名、全县第二名被太湖中学初中部录取,依靠学校丙等助学金得以完成学业;1958年初中毕业,受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影响,那时强调阶级斗争和家庭成份出生,先生只能终止学业;先生1958年来到安庆小五金厂当学徒,听讲座、上夜大,把业余时间放在读书上,开始了自学历程;1960年8月进入安徽财贸学院政治理论师资班进修两年;1976年四次住院,做了大手术,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。先生经历了“文化大革命”的诸多磨难,饱受了“地主女儿”的歧视和冷眼,是古今中外名著给了她心灵的慰藉,给了先生生活的勇气。
“苦难岁月是人生最好的老师。”先生始终有一个信念,唯有坚持和执着才能成功。她44岁开始为中国才女立传,坚持艺术与史实相统一的创造观,通过查阅浩繁的史料,踏勘、采访、求证,努力还原人物相关资料的真实意境,用艺术记述史实,用史实塑造人物,着力与笔下人物心相知、性相融。在创作迷惘的时候,先生始终没有放弃,用坚持和执着书写了不朽的传奇;77岁时,先生由于视力原因,开始退出长篇小说创作,开始转型绘画,用内心去感受美好、书画美好、传播美好。
平凡的日子
有一种生活,叫平凡。先生和程必老师都是重组家庭,那时候,先生才26岁,比程必老师小8岁。先生刚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婚姻,孩子才两岁,而刚离婚的程必也带着两个孩子。很多人都劝石楠老师要慎重,生活没有奔头;可先生没有犹豫,她坚信爱情的力量,爱这个男人就是要爱家爱孩子。先生1965年5月2日与程必老师结婚,当时青年才俊程必是一名老艺术家、安徽省首届优秀青年,曾获得保送前苏联留学资格。程必老师创作过很多宣传新中国新气象的油画、粉画;在剧团工作期间,程必老师耳濡目染,开始话剧创作。他写过大型话剧《情满青山》、《历史的见证》等作品,多部作品被搬上舞台。1984年程必老师突发癫痫病,身体状况直线下降,近40年来,先生坚持自己照顾程必的起居;在家里,程必老师称先生为“小石”,先生尊称程必老师为“老爹爹”;当年先生的许多作品,“老爹爹”都是第一读者,甘当“文抄工”,用绳头小楷抄写了300多万字的原创作品,交付出版社印刷。程必老师患上白内障后,先生怕烫着老爹爹,都是自己给“老爹爹”喂汤、喂水……五十多年来,先生两口子就这样闻着墨香、坚守着一方文化阵地,相濡以沫,携手前行,共同面对阳光雨露,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,用简单和朴实诠释着金婚爱情的魅力。
关怀的力量
有一种慈爱,乃关怀。先生尽管定居宜城,但对于家乡的发展一直上心。在先生笔下,让大家知道了天华尖,知道了笔架村,还知道了还有一种野生乌桕树,它的果实叫木梓,可以榨油点灯。家乡农村一对夫妇,不慎出了车祸,伤情严重。先生知道后十分关注,适逢上海一位老总想求得先生一幅字,并给了5000元润笔费。先生将这5000元转交给这对夫妇,弥补他们的治疗费不足。老乡出院后,他的女儿执意要感谢先生,被先生楠婉言拒绝。
先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。对他们的助学非常积极。她委托安徽好人李双爱送出了自己的书画作品进行义卖,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贫困学子。先生还密切关注了安庆市慧灵心智障碍人士辅助中心的青少年,这是个弱势群体,为该校特殊教育送去了她的爱心。
对于家乡群众需求,能做到的先生尽力支持。在新仓镇刘王立明故居先生欣然题词:“妇女先驱”;为太湖助力农产品促销,先生为中国好粮油花亭湖、仓稻冲大米题词:“生态米满林造”,名人效应明显;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?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的深沉……”在先生的计划中,还将部分藏品捐给太湖县人民政府,激励家乡儿女奋发图强!
家国的情怀
有一种情怀,称家国。鲁迅先生曾说:“我们自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骨干的人,有为民清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这就是中国脊梁。”
先生今年做出了两个重大的决定,一是将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著作、手稿、名家签名节、师友赠送的书画、名人信函、本人书画作品共计3871件收藏品,无偿捐赠给安庆市人民政府,并永久保存于安庆博物馆,另外,先生将省吃俭用结余的壹佰万元捐给安庆师范大学设立“石楠文学奖”,用于培养文学人才,繁荣文学发展。“壹佰万元于有钱人算不了什么,可于我来说,却是四十年的集腋成裘,它是三块伍块,拾块百块,我毕生爬格子的辛苦报酬。我希望它能成为文学种子的助长剂,希望基金会和评奖会用好它,壮大它,希望在你们的管理和运作下,努力吸纳社会爱心捐助,使基金逐渐壮大,惠及更多的文学人才,为繁荣文学大业助力。”多么朴实的语言,多么伟大的家国情怀!先生平时省吃俭用,穿着都是把旧衣服补一补,把好一点的大衣服改一改。“老爹爹”走后,先生从老爹爹穿过的裤子,挑两条稍微好点的,请裁缝改一改自己再穿。作为一名文学大家,一个退休工资并不菲薄的高级职称作家,一个儿女们都无需要她给予支援的母亲,她的节俭程度实在是令人钦佩。